- · 《热处理技术与装备》期[01/26]
- · 《热处理技术与装备》投[01/26]
- ·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版面费[01/26]
生猪宰后皮肤异常变化原因及处理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1 前言 皮肤是生猪机体的重要器官,具有保护、感觉、分泌、排泄和调节体温等功能,生猪在养殖、运输、屠宰加工过程中,由于受到的机械、物理和生物性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皮肤
1 前言
皮肤是生猪机体的重要器官,具有保护、感觉、分泌、排泄和调节体温等功能,生猪在养殖、运输、屠宰加工过程中,由于受到的机械、物理和生物性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皮肤颜色、形态出现不同变化。因此,在生猪宰后检疫检验中,通过观察皮肤变化,结合综合分析,可为猪疾病鉴别提供依据。
2 猪皮肤颜色异常
屠宰健康猪皮肤呈白色或乳白色,当发生传染病、寄生虫病、物理性损伤、过敏性反应时,猪皮肤出现红色、黄色、黑色等变化。
2.1 皮肤红色
2.1.1 猪瘟。皮肤点状出血,呈绀紫色,尤其在耳根、腹下、四肢较为明显,严重的全身皮肤出现点状出血。出血点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,皮下组织也有出血。原因是由猪瘟病毒感染引起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。
2.1.2 急性猪丹毒。皮肤出现大面积潮红,耳、颈、背等部较为多见,发病初期皮肤充血发红继而发紫,治愈后这些部位的皮肤坏死、脱落。原因是由猪丹毒杆菌感染造成弥漫性皮肤充血。
2.1.3 猪肺疫。皮肤上有大小不等、形状不一的紫红色出血斑,常出现在耳根、腹侧和四肢内侧,皮下组织有出血点。原因是由猪巴氏杆菌引起皮肤出血变化。
2.1.4 猪副伤寒。皮肤有紫红色斑点,耳根、胸前和腹下较为明显。原因是由猪沙门氏菌引起的皮肤出血变化。
2.1.5 电麻出血。皮肤出现点状出血,多见于肩和臀部。出血点呈红色放射状,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。原因是生猪屠宰电麻至昏时,电麻时间过长引起猪血压急剧升高,致使毛细血管破裂造成皮肤出血。
2.1.6 外伤出血。皮肤出现纵横交错的紫红色条痕或斑块,有时深入皮下及肌肉组织,常见于背、臀部。原因是宰前对生猪粗暴鞭打、棒击、脚踢致使皮肤出血。
2.1.7 蚊虫叮咬。背部或一侧皮肤出现小点,中心红色或暗红,周边有一圈苍白的水肿区,真皮和皮下组织没有病变。原因是蚊虫叮咬皮肤引起皮肤变化,有季节性,夏秋季节有时可见。
2.1.8 屠宰加工操作不规范。全身皮肤弥漫性红染。原因是在生猪屠宰加工过程中,放血时间不足,心跳未完全停止或血液未充分流淌完,就进行泡烫引起。有时,长途运输未经充分休息处于应激状态,被阳光照射或寒风浸袭后迅速屠宰的生猪,皮肤也会出现大面积发红现象。
2.2 皮肤黄色
黄疸:猪全身皮肤呈现不同程度的黄色,不因时间推移而减轻,相反放置时间越长,黄色越深。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、肝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。
溶血性黄疸是由于食物中毒、血液寄生虫病、大面积烧伤及溶血性疾病引起血液中红细胞大量破坏,造成皮肤不同程度黄染。肝性黄疸是由于败血症、传染病、中毒、霉菌病、维生素E和硒缺乏以及肝脏淤血等引起干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障碍,造成皮肤黄染。阻塞性黄疸是由于肠道寄生虫、结石、胆管及十二指肠阻塞等引起肝外胆管的机械性阻塞,致使胆汁排入肠道受阻,造成皮肤黄染。
2.3 皮肤黑色
2.3.1 黑色素沉着。猪皮肤局部出现黑色或褐色斑点、斑块。原因是由于先天皮肤发育异常,或者后天机体因素,致使黑色素细胞扩散,造成皮肤出现黑色或褐色斑点、斑块。
2.3.2 黑痣。猪皮肤上黑色或褐色米粒至豌豆大疣状增生物,有大小差别,有的突起于皮肤表面,有的不突出于皮肤表面,单发或多发。原因是由于先天性因素、内分泌失调等原因造成皮肤生长出现异常。
3 猪皮肤形态异常
健康生猪皮肤光滑洁净,触摸有弹性,当发生传染病、寄生虫病、变态反应、过敏反应时,皮肤出现水泡、溃疡、疹块、丘疹、水肿、脓疮等变化。
3.1 水泡
猪口蹄疫、猪传染性水疱病和猪水泡性口炎都有蹄冠、鼻镜、舌头等部位皮肤、粘膜出现水泡的表现,宰后检疫检验中很难进行区分,有时可通过特征性病理变化来进行鉴别。
3.1.1 口蹄疫。猪蹄冠、蹄叉、鼻盘、齿龈、舌头、母猪乳头周围的皮肤、黏膜上出现小水泡,水泡破裂后出现溃疡,后期形成痂块。原因是口蹄疫病毒在入侵部位的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,引起浆液性渗出物而形成水泡,水泡发展融合破溃后出现糜烂,后期结痂形成痂块。
3.1.2 猪传染性水疱病。猪主趾和附趾的蹄冠上出现水泡,水泡破裂后形成溃疡,暴露真皮,颜色鲜红,严重的蹄壳脱落。有时在生猪鼻盘、舌、唇和母猪乳头上出现水泡和烂斑。原因是猪水疱病病毒通过受伤的蹄部、鼻端皮肤、消化道黏膜进入机体,从而引起皮肤出现水泡变化。
文章来源:《热处理技术与装备》 网址: http://www.rcljsyzb.cn/qikandaodu/2021/0427/530.html